生命智慧

生命智慧

2018.12.21

善現啟請分第二:什麼是修「菩薩道」五十二個階位?

佛教修行者想證得菩薩就得依「菩薩道法門」修行。什麼是「菩薩道」呢?

善現啟請分第二:什麼是修「菩薩道」五十二個階位?

 

提問:什麼是修「菩薩道」的五十二個階位?

 

依佛教教理,凡發願在「菩薩道」法門中修證「離世般若智慧」或「無上正等正覺」的「有情眾生」,均可通稱為「菩薩」。佛教修行者想證得菩薩就得依「菩薩道法門」修行。什麼是「菩薩道」呢?

 

「菩薩道」是佛陀依憑自己修行成佛的經驗,創設修證離世般若智慧的一個法門,它教導佛門弟子如何一步一步究竟成佛。

 

「菩薩道」修行可分出五十二階位,由第一階位到第五十二階位,每個階位修行法門不同,而修行深度也不同,一階比一階高。

 

「菩薩道」五十二階位分述如下:

 

一. 十信位

 

「菩薩道」五十二階位的前面十階稱為十信位(第1~10階)。十信位的信,指的是「信心」。十信位指的是菩薩道初段修行建立「修佛信心」的十個階位。

 

許多人理所當然的認為:「我想去修菩薩道就去修了,這有什麼信心問題呢?」

 

但不妨環觀現在的佛教世界,認真來說,修佛的人很多,但多少人有信心專注在菩薩道上修證菩薩呢?多數的眾生信奉佛教為的是什麼呢?

 

一般佛教徒雖然心裡認定自己是佛教徒,但生活中總是忙著在物質、地位、名譽與享受上爭取與打拼,這些人禮佛不過是為了藉由拜菩薩求取脫苦、平安與現世福報,或者為了求取未來世的資糧與福報。

 

菩薩道修行修的卻是「放下」。又有多少眾生心中念念不忘放下,而想要修成菩薩正果呢?譬如說七地以上的聖位菩薩呢?他們光靠去廟裡禱告祈福,偶爾參加法會或研讀經書,又怎麼能夠真正「放下妄念」與修證「七地以上的聖位菩薩」呢?

 

這說明了為什麼佛教徒中,光是能夠「生足信心」,相信生命中要修習「放下妄念」與修證「七地以上的聖位菩薩」眾生,就簡直已經少到像鳳毛麟角般非常罕見。

 

依依佛教理論,一些佛教徒之光是能夠有修佛信念,願意精進不退的在佛陀教法下修習,其實是因為他累世在一劫、二劫、三劫如此長時間中不斷修行,而累積的「信根」。什麼是「信根」呢?「信根」就是眾生堅信佛理,堅持不退的在「菩薩道」修行,也堅信最後終能夠「放下妄念」而修證成菩薩或成佛。

 

各位有修得菩薩道的十信位嗎?

 

十信位的信,指的是「信心」。十信位指的是菩薩道初段修行建立「修佛信心」的十個階位

 

二. 十住位

 

菩薩五十二階位修行中第二個十階位稱為「十住位」。十住位的「住」意指「決心」或「發心」。「十住位」就是說眾生有十個層次要「決心、發心」修習「菩薩道」。在十住位階段修習佛法的眾生妄念與眾生習性尚重,還沒有真正進入「菩薩道」之果位。

 

許多人理所當然的認為:「我決心去修菩薩道就去修了,這有什麼決心問題呢?」認真來說,修佛的人很多,相信菩薩道是好法門的人也很多,但又有多人決心專注在修證菩薩而日日精進不退呢?

 

各位有修得菩薩道的十住位嗎?

 

「十住位」就是說眾生有十個層次要「決心、發心」修習「菩薩道」

 

三. 十行位(第21~30位階)

 

十行位是菩薩五十二位階修行中,第三個十階位。「十行位」的「行」就是「行動」。作什麼呢?就是「放下妄念」,對眾生行大慈悲與利他的「無相布施」;並籍由行利他的「無相布施」而自利,培養「菩薩聖性」或「佛的般若智慧」。

 

各位有修得菩薩道的十行位嗎?

 

四. 十迴向位

 

菩薩五十二位階修行中,第四個十位階為「十迴向位」。「十迴向位」中的「迴向」是大乘佛教術語,意指:「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於眾生或法界」。

 

各位有修得菩薩道的十迴向位嗎?

 

五. 十地

 

菩薩五十二位階修行中,第五個十位階名「十地」。佛教所謂的十地是:「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修行者在十地位階依地漸悟佛的「無上正等正覺」。

 

六. 等覺位

 

等覺位為第五十一位階。

 

七. 妙覺位

 

等覺位為第五十二位階

 

佛教依「菩薩道」修行階位深度而列定的果位如下:

  • 十信位之前,稱為「外凡菩薩」
  • 十信位之後,稱為「內凡菩薩」
  • 十住位至十回向位,稱為「賢位菩薩」
  • 十地之上,稱為「聖位菩薩」

 

菩薩道修行一定要如此細膩繁複嗎?

 

很多人學習東西,喜歡學的東西有指導手冊,而最好是指導手冊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例如說,你想學習使用一個電腦軟體,他會仔細的看著電腦軟體的教學手冊,一步一步的、一階段一階段的努力跟隨著手冊學習。

 

然而在佛經中提示修習菩薩道的五十二個位階,而每個位階有不同的目的,也有不同的法門來完成該位階的修行。人在一般生活技巧的學習中,會認定細膩繁複的學習內容與深度或價值同義。但面對真理的證悟是雷同的嗎?佛教修行悟道證果一定要依循如此細膩繁複的法門嗎?

 

每個位階有不同的目的,也有不同的法門來完成該位階的修行

 

對於這個提問,我有三個看法。

 

其一:心裡莫執著菩薩道法門與目標

 

修習菩薩道有眾生法門,什麼叫做法門?法門等同就是一個工具。當一個人拿著一個工具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工具本身背後隱藏著目的與企圖。例如說:當你拿著一個錘子,你的企圖是敲打釘子。當你拿著一個鋸木頭的鋸子,你的企圖是鋸木頭。你打開電腦,你的目的是上網。只要工具存在,心念就存在,目的就存在。不是嗎?

 

然而修菩薩道最重要的核心內容,就是放下「心念」或「五蘊」。既然如此,又何必太執著於菩薩道的法門呢?當一個人在菩薩道修行的修行著心裡戒慎恐懼的想著法門修行時,他的心念沒有波動、執著嗎?他不會起心動念嗎?如果法門會令修行者起心動念,則「萬法不如無法」,不是嗎?如果套用佛陀經常用的語調:「凡菩薩道非菩薩道,是名菩薩道。」或「凡法非法,是名法。」

 

其二:專注於放下五蘊

 

「菩薩道」修行其實就是放下「心念」或「五蘊」。而區分判斷「菩薩道」修行深度最重要的判定元素,是「五蘊」放下的程度。依佛教觀點,如果五蘊已完全被捨棄滅盡,則表示修行已達到「寂靜圓滿、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涅槃境界」、「至高無上的般若智慧」或「無餘涅槃」境界,它是佛陀證得的果位。

 

菩薩道的五十二個位階可以幫助菩薩道修行的修行者驗證放下妄念的程度,而非著相在每一階位的法門之內。

 

其三:專注於行無相布施

 

在「菩薩道」修行布施很重要。一般人對布施會直覺地想到是財物上的布施,其實佛教所謂布施,可分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

  • 財布施:財布施指物質布施,例如像布施金錢、衣服、飲食等等。
  • 法布施:法布施是指令眾生明白佛法、明瞭如何正確過人生等等。
  • 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是指「解救他人危難」,「幫人在遭受挫折或打擊時建立信心」,「使人在災難中免除恐怖和不安」。

 

細觀布施,修行者在布施時存在的三個元素,這三個元素就是「布施者」、「受布施者」與「布施物」。佛教稱這三者為「三輪」。

 

如果佛教徒在「菩薩道」修習布施時:

  • 心中總是念念不忘自己是「布施者」。
  • 想著對「受布施者」施恩惠可積功德。
  • 記掛與計較著「所布施之物」的多寡。

 

這就是著布施之相,佛家稱它為「有相布施」。

 

例如說,你看到街上有個貧窮的乞丐:你覺得你有錢,他窮困,你想要幫助他,你想到財布施可以積福德,心裡計算著布施時要布施多少錢,這就是「有相布施」。

 

 你想到財布施可以積福德,心裡計算著布施時要布施多少錢,這就是「有相布施」

 

依佛教觀點,「有相布施」是屬於世間「有漏福報」,這只算是「福德」,而不是「功德」。「福德」只是修本世、來世的福報。這種福報仍需於六道輪轉。

 

如果要修真功德,則布施時要抱持著「三輪體空」的概念。何謂「三輪體空」?

 

「三輪體空」意指:

  • 「布施者」在布施的時候,或者在完成布施後,並未感覺自己在布施,連「布施者」都不存在。
  • 「布施者」在布施的時候,並未感覺有個「受布施者」在被布施,連「受布施者」都不感覺存在。
  • 「布施者」在布施的時候,並未感覺在布施任何東西,連「布施的東西」都不感覺存在。

 

「三輪體空」布施是「無相布施」,也才是「清淨布施」。「清淨布施」是有大「功德」的,它是出世的資糧,它可助修行者在修行歷程中快速了煩惱、了生死、斷輪迴、出三界與最終證菩提果。

 

 

 

對布施,世尊在《金剛經》中開示:「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佛陀提示,不論用財布施或法布施,不要執著於「我相」、「人相」與「福德相」。

 

佛教以佛教徒布施時所覺知「三輪體空」的深度,而決定「修行深度」與證得的「菩薩果位」。

 

最後對「菩薩道修行」做一個總結:

 

所謂修「菩薩道」,就是修習放下五蘊,而且在布施時修習三輪體空,而達到了悟「諸法皆空」的「般若智慧」,進而證得菩薩摩訶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