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智慧

生命智慧

2016.01.29

真修行

見性=看到自己

真修行

 

許多人談修行;和尚或尼姑遁入空門修行,禪修者帶髮修行,修行到底是什麼?修行修的是「見性」,「見性」就是「看到自己」,或者「找到自己」。

 

對於「找到自己」,很多人很惶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自己」難道不就是「自己」嗎?哪有「自己」找「自己」,這是什麼意思?

 

一個婦人在市集上驚惶哭啼的奔跑。別人問她怎麼了,她說:「我在找我迷失的孩子。」路人帶著關心,都願意幫忙,問她說:「孩子長得是什麼樣子?我們幫你找。」婦人迷惑的說:「我不知道孩子是什麼樣子,但我猜我有一個孩子。」眾人傻了。

 

所以修行者別忙著找「自己」,在找「自己」前,必須先知道「自己」的涵義,然後才去找「自己」;如果修行者連「自己」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那你怎麼去找一個從未謀面的東西呢?

 

「自己」有兩種涵義。

 

第一種涵義:嬰兒未入世的自己

 

這個自己,不是平常在思想下的自己,而是在嬰兒時期,大腦內空空的、思想尚未進入大腦前的自己。那是一個什麼樣的自己呢?那是一個尚無思念、過去、未來、是非好壞、愛恨情仇的自己,一個當下的自己、一個純真的自己、一個每一個分秒當下歡喜的自己。

 

你看人不是挺矛盾的嗎?嬰兒時期還沒有經驗,學習的自己是多麼的美好;然而人們會汲汲營營地去營造自己的思想,把一個歡喜的自己,變成一個痛苦的自己。

 

人們笨翻天了。

 

談一個夢想;有沒有可能擁有成熟、智慧的入世能力,但是卻仍能保留嬰兒的純真呢?

 

第二種涵義:佛家未入世的自己

 

佛家談論的「自己」,不是入世的「自己」,而是離世的「自己」。

 

佛家相信生命非唯一的存在。在本世生命之外、之前、之後,另有生命;靈魂是永存的,而輪迴也存在。人心的深處有眾生從未謀面過的一個「離世的自己」,一個歡喜的、仁慈的、空無的自己、一個佛性的自己、一個宇宙混沌的本源、一個單純的存在。

 

佛家對這個「自己」說的好,令人充滿著欣慰、歡喜與期待。

 

但要提問的是:這個離世的「自己」存在嗎?

 

另一個提問是:這兩種涵義下的「自己」,是相同的嗎?還是是不同的,又或者是比另一種更進階的呢?

 

很少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在嬰兒時期是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的,但這個問題不是這個討論的核心議題,暫時放掉吧。不管怎麼說,這兩種涵義的自己都很好,都是值得修的。

 

想找到自己嗎?在之後的文章我們一起來分享。

 

修行修的是「見性」,「見性」就是「看到自己」,或者「找到自己」